

北門社大114年秋季 公民素養系列講座
免費講座
講座期程:114年11月17(一)至11月21日(五)
講座地點:佳里國中304教室 (臺南市佳里區安南路523號)
第一場:11/17(一)19:00-21:00
主題:從傳統糊紙工藝走進生活藝術
主講人:吳文進道長/臺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
內容:本場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介紹傳統糊紙工藝的內涵與演進,說明其融合編紮、貼糊、剪紙、彩繪等技藝,並從宗教法事轉化為生活藝術的歷程。第二階段安排手作體驗,學員親手製作並完成作品「祈願小吊飾」,感受傳統工藝之美。
「糊紙」亦稱「紙紮」 其此內容融合了「編紮、貼糊、剪紙、彩繪……等技藝」的民間工藝藝術。近年來 吳文進道長 有感於多數的糊紙在科儀的結束後都將焚燒歸化於無形,亦感傳統的糊紙工藝在時代巨輪下逐漸式微,吳道長力求轉變,便藉由創作,讓糊紙工藝走進生活,使其工藝幻化成生活藝術,他更將春牛神騎鯉魚公與劍獅等糊紙縮小成展示觀賞的藝術品,並運用剪刀花將紙厝上的元素變化出絢麗的擺飾,讓傳統的工藝走入生活,成為生活藝術的一環。將傳統工藝走進生活,讓宗教藝術生活化,以保有臺南在地多樣性的珍貴文化資產,透過文化扎根,使其生生不息的傳承。
第二場:11/18(二)19:00-21:00
主題:臺南特有俗語及其典故
主講人:黃文博/文化部文資審議會委員、第14屆臺南文化獎得獎人
內容:「俗語」是一個民族成長的軌跡與智慧的結晶,在經過漫長時空的千錘百鍊之後,成為此一民族的精緻語言,千古傳誦,可以簡化複雜的語彙,一語道破直指話語核心,有時更可一語雙關,影射他事。本次講座內容之俗語,皆為偏屬臺南各區一村半里者,僅流行於該一地區,甚或只是某個庄頭而已,以舉隅的方式,每一區兩則。如:「老祖墓前搖三六仔」(北門);「大關帝鎮殿,二關帝食便,三關帝舞到孱」(將軍);「麻豆寮仔宋江,竹仔港大轎」(七股);「食工魚仔,吐豆菜芽仔」(學甲);「蕭壠金瓜,男人大腹肚,臭跤烏綠肉,毋是南勢就是三五甲」(佳里)「西港仔香若刈煞,番薯就毋免攃」(西港)等等,藉以顯映臺南大地豐富、多元的鄉土文化,傳達民間底層的活力與張力。
第三場:11/19(三)19:00-20:00
主題:尋回過去或創造新的里海
主講人:陳恕行/第五代海水養殖達人
內容:民國二十五年因為漁塭被日本人徵收, 祖父來到北門潟湖旁另開墾了一片漁塭, 取名大汕蘆. 經濟發達與科技進步後, 傳統的淺坪漁塭大量荒廢, 濕地流失,大汕蘆很幸運的完整保留到現在, 有可能在這裡尋回過去的里海或創造新的里海嗎?
第四場:11/20(四)19:00-21:00
主題:安順鹽場的歷史變遷
主講人:吳建昇/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副教授、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委員
內容:安順鹽場,原稱「安平鹽田」,由臺灣製鹽株式會社於1919年開闢,利用四草潟湖與沙洲地形築堤圍海造田,1921年開始曬鹽,1923年全部竣工。此鹽場為日治時期最後開闢、亦最先進的瓦盤鹽田,具重要的歷史與技術意義。場內設有天日鹽田與採鹵鹽田,中心區配置倉庫、辦公廳及宿舍,並開鑿運河與興建碼頭,成為臺灣首座具現代化規模的製鹽工業區。開闢初期此地仍為荒涼海埔,鹽工多自北門、將軍等地招募而來,隨著鹽場的興建,也在鹽場形成聚落-南寮、北寮,成為鹽分地帶子弟移居的新天地,而其聚落祀神也分靈自北門永隆宮(南寮永鎮宮廣澤尊王)及南鯤鯓代天府(北寮鎮安宮池府千歲)。
第五場:11/21(五)19:00-20:00
主題:蕭壠原鄉、北門首善─淺談佳里的發展、變遷與特色
主講人:林俊霖/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文化資產研究組
內容:佳里舊稱「蕭壠」,原為西拉雅族蕭壠社的活動領域之一,雖受漢人入墾的影響,其蕭壠社人逐漸往東方移動,但仍有少部分族人續留於此,且保存阿立祖信仰。另一方面,也因漢人的入墾,形成漢番雜居的聚落,社會也隨之繁榮,康熙年間便已形成蕭壠街。而日治時期隨著糖廠、鐵路等各項建設下,奠定佳里為日後為北門區六鄉鎮首善之區,此外也因吳新榮等人的推動下,讓佳里成為文學重鎮。佳里於荷治時期位處突出於倒風內海與臺江內海間的半島上,並有曾文溪流經其中。在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影響下,不僅在經濟活動有所變遷,也影響了宗教活動的香境構成,形成一個佳里、兩間大廟、三個宗教活動香境。此次將透過聚落、經濟、信仰等三面向的介紹,讓聽眾了解佳里從1623 年至1945 年的發展脈絡。
近期熱門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