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音講古-臺灣民間的歌佮曲~台語文化講堂
臺灣民間「歌」「曲」的流播與變異-從田野調查出發講故事
一、活動緣起
語言的背後是文化,失去一个語言,背後的文化嘛會綴咧消失去。咱的語言、咱的文化,需要咱家己來守護。本協會以推廣台語的語言佮文化為宗旨,借重演講、讀冊會、研習來予咱的語言行入社會、行入家庭,實現語言生活化。
二、講題內容簡介
倚音講古-臺灣民間的歌佮曲
臺灣民間「歌」「曲」的流播與變異-從田野調查出發講故事。
臺灣是多族群共榮的地區,族群屬性多,除了漢族,原住民族約有53萬人,目前在官方認證下的原住民族有16族,各族群均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祭儀與歌謠和社會結構。小而美的台灣,蘊藏相當豐富的音樂資源,特別是演唱的部分。
以原住民的歌樂為例,各族不僅語言不同,其歌唱形式與技巧也都各有特色。清領與日治時期的熟番或化番--目前我們統稱「平埔族」,也都還保有一些祭儀文化與音樂傳承,目前也每年舉行祭儀,並有歌樂的呈現,但在語言與生活上,均與一般的福佬人相同。
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因婚嫁關係進入臺灣居住,眾多的族群生活在臺灣這麼小的島嶼上,人民居住環境因遷徙而混居、不同族群也因婚嫁而產生融合等等,再加上臺灣曾經經歷不同政權與不同文化的洗禮,使得這彈丸之島,充滿傳奇性的歷史以及異彩多樣的音樂,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從多年田野調查中所見所聞,從歷時性與共時性來探討,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談談臺灣歌、曲的流播與變異。
三、講師簡介
林珀姬 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畢業,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專任教授退休,現為兼任教授,目前擔任臺北華聲南樂社、詠吟樂坊、福壽宮南樂團、臺北市立社教館南管研習班教師,傳承南管音樂藝術。
長期投入臺灣南管音樂、臺灣民歌、陣頭音樂的調查與研究,並參與南管音樂演出暨教學工作。
四、時間、地點
1.時間:114/9/13(拜六)10:00~12:00
2.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 9樓 多功能教室 (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
五、報名煞,若袂當參加,請佇活動前一工取消報名,避免占人名額抑是影響後回報名資格。勞力!
六、交通資訊
捷運:
(1)淡水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站
(2)文湖線-科技大樓站臺北市公車:(1)龍門國中站:
18、52、72、207、211、235、237、278、278(區)、284、295、298、298(區)、568、662、663、680、688、紅57、復興幹線、和平幹線
(2)大安國宅站:
298、298(區)、紅57
(3)信義建國路口站
0東、20、22、88、88區、204、226、758、信義幹線
📌本活動配合
文化部培育台語家庭計畫集點活動
社團法人台灣台語文化協會理事長 黃耀庭 誠心邀請你
★諮詢服務請洽:
★社團法人台灣台語文化協會官方Line:
0958-5380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