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學作為學術志業」工作坊
壹、會議目的
面對當代科技與社會的劇烈變遷,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各個領域,我們不得不追問:未來世界所需的人才究竟應具備何種能力?除了跨域整合的知識與多元視角,是否更需要能夠處理複雜公共與全球性議題的素養?在此背景下,AI素養是否已不再只是「附加條件」,而成為理解並善用新興科技的必要前提?
Max Weber(1997)在《Science as a Vocation》中提醒我們:學術的本質在於永無止境的探索,其成果註定會被後繼者超越與取代。然而,科學的力量正是由於這種不斷自我更新,推動知識理性化與文化積累。那麼,我們是否也該將通識教育理解為「學術志業」?它不應被視為隨著時代議題更迭而調整的臨時安排,而是持續建構與累積的教育實踐,其真正價值在於如何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仍能堅持對人的關懷、對社會的反思,並對文明的延續和創新作出貢獻。
尤其在AI時代,通識教育的使命更顯迫切。一方面,AI的發展為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帶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卻可能加深教育的「工具化」與「技術依賴」風險。這不禁引發追問:我們如何在利用AI工具培養學生素養的同時,維繫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如何避免通識教育被科技邏輯所吞沒,而能持續成為推動公共理性與文化思辨的重要基礎?
基於此反思,國立清華大學特別舉辦「通識教學作為學術志業」工作坊,聚焦通識課程的創新與深化。工作坊的辦理目的,不僅在於聚焦跨域與素養導向的課程創新,更在於讓每位教師優異的課程教學成果,能透過嚴謹的學術寫作發表,轉化為可持續流通與累積的知識,進而擴大教育實踐的影響力。於是,本次工作坊嘗試探索:跨域與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如何獲得系統性的書寫和論證,以利於通識教育的推進。以及,在AI的時代背景下,通識素養與人工智能的對話,能否開啟新的教育想像?AI工具的應用,又將如何重新界定教學的邊界與可能性?
透過深度研習、廣泛交流與教學分享,期望凝聚通識教師的專業社群,共同思考並實踐「通識教育作為學術志業」的意義,持續推動課程精進,並培育能回應未來挑戰的多元人才。最終,我們希望通識教育能在知識生產與學術志業的實踐中,回應未來挑戰,並持續發揮其文化與教育的深遠價值。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
參、時間:2025年10月23日(四)13:00~16:30
肆、地點: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館103、109教室
地址: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伍、報名方式:線上報名,額滿為止。報名期限至2025年10月7日(二)為止。本活動將提供電子研習時數證明給予全程參與者。
陸、議程:
時間 | 主題/人員 | |
12:40~13:00 | 報到(領取會議資料) | |
13:00~13:10 | 開場 主持人: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教授兼副主任) | |
13:10~16:30 | 工作坊一: 從通識課程成果轉進至學術論文發表 主持人:陳淑敏(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副教授兼副主任) 與談人:王俊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授兼研發長) | 工作坊二: 通識專業化與AI教學反思 劉柏宏(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終身特聘教授) 通識專業課程設計實作:NotebookLM的應用 鄭伉妙老師(Google for Education認證講師,Thinglink認證講師) |
16:30 | 賦歸 |
柒、聯絡人:國立清華大學郭助理 (03)5715131分機73013;peiling3@gapp.nthu.edu.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