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越來越多家庭選擇自學作為孩子教育的道路,特別是在孩子面臨情緒困難、學習風格特殊、或無法適應正規體制時,自學成為一種必要的選擇。然而,這條路並不容易。家長不僅要承擔教養與教育的雙重壓力,還常常面對來自親友的不理解、社會主流價值的質疑,以及對自己是否「教得好」的自我懷疑。根據衛福部統計,現代家庭主要壓力來自親職衝突、時間資源不足與育兒焦慮(衛生福利部,2023),而對於自學家庭來說,這些壓力往往加倍放大。
本計畫以「內在父母」為主軸,陪伴自學家長在教養旅程中,重新看見自己、理解孩子、並重建支持系統。具體目的如下:
1. 建立心理支持與安心分享的空間
對自學家庭來說,常常找不到能真正傾訴、被理解的對象,許多家長感到孤單與挫敗。本計畫參考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人本主義觀點,營造一個沒有批評、充滿接納的團體空間,讓家長能安心說出自己的心聲,也從他人的分享中獲得共鳴與支持,減輕自學路上的孤單感。
2. 增進自我覺察與教養反思能力
在陪伴孩子自學的過程中,家長不只要處理孩子的情緒波動,也會被自己內在的焦慮、憤怒與挫敗感所困擾。本計畫會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引導家長認識自己過往的經驗與情緒模式,從而理解這些如何影響他們在面對孩子時的反應。透過這些反思,家長能夠更穩定、更敏感地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
3. 學習具體的情緒調節與親職溝通策略
陪伴有情緒困擾或適應困難的孩子,需要很大的情緒能量。本計畫會教授簡單實用的情緒調節方法(如呼吸練習、正念覺察、情緒記錄),並透過情境演練與實際討論,幫助家長在遇到親子衝突、挫折時,有更有效率又不傷感情的應對策略。
4. 連結同路人與資源,建立支持網絡
走在非體制路上的家庭,不該孤軍奮戰。計畫希望促進家長彼此之間的連結,建立互助、陪伴的社群力量。我們也會介紹在地可運用的心理與教育資源,讓家長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當遇到困難時,也有可依靠的後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