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藝文增能教師研習營(暑假班)台南場
一、研習目的
在當代台灣,文化主體性不僅是學術討論的核心課題,也是各領域創作與教育的重要指標。隨著全球化與在地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台灣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聲音,並實現文化自信,成為當前亟需深入思考與實踐的議題。本屆研習營將圍繞「台灣文化主體性」的主題,邀請多位學者以豐富的歷史背景與當代實踐為依據,帶領學員從不同的藝術與文化領域深入探討。課程將從台灣音樂、文學、美術等多個層面,探索台灣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當代意涵。通過這一系列課程,學員將能全面理解台灣文化主體性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並學會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將這些元素融入課堂,啟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尊重。這不僅是一次學術研習,更是對台灣文化自信的實踐與弘揚。期盼每一位教師能帶著豐富的知識與啟發回到課堂,成為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傳遞者與實踐者。
二、課程內容設計
本研習班的課程架構主軸係依據2004年開始的教育部「教育本土化」政策及108課綱中小學課程「藝術領域」領綱設計,介紹台灣的音樂、文學與藝術史發展。
1.南管、北管音樂的生活性與藝術性(講師:顏綠芬)
由音樂學家顏綠芬教授講授。本課程將介紹台灣傳統音樂的精髓,帶領學員深入了解南管與北管這兩大音樂風格的起源、發展歷程及其文化意義。顏教授將深入探討這些音樂形式在台灣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並從藝術性的角度引導學員欣賞這些傳統音樂的獨特韻味及其文化價值。
2.台語詩與音樂(講師:葉青青)
解嚴之後,台語文學創作蓬勃發展,不論是類型、內容或題材都走向多元化,陸續有台語藝術歌曲的作品問世。本講題內容著重於當代的台語現代詩與音樂之結合,尤指當代的藝術歌曲,從詩作的背景故事或賞析至如何轉譯為音樂。
3.台越文學的比較與交流(講師:蔣為文)
本課程由蔣為文教授主講,聚焦於台灣與越南文學的比較與交流。課程將探討台越文學交流的歷史背景、譯介的現況與文化認知的差異,透過比較的視野,探討「何謂台灣文學」的問題。
4.解殖的台灣美術探索(潘桂芳)
由潘桂芳老師講授。透過具代表性的台灣藝術作品,解析不同歷史時期台灣美術的風格特徵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意涵。課程將著重探討多元文化在台灣歷史進程中的交織與影響,並討論台灣美術在這些影響下如何逐步形成多重身份及強烈的本土意識。
5.參訪行程:
(1) 楊逵文學紀念館、台語詩路、吳晉淮音樂紀念館
(2) 陳澄波故居、西螺大橋.延平老街、雲林布袋戲館
三、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承辦單位:台灣客社
(三)協辦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成大台文系、台灣羅馬字協會
(一)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一般教師。
(二)研習名額:台北場120名,台南場80名,備取各15名,額滿為止。
(三)教師全程參與研習完畢,頒發12小時 研習證明。
五、研習場次
(一)室內課程:2025年7月22日(二)至7月23日(三)08:30-16:30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館教室(台南市北區大學路1號)
(二)參訪行程:2025年7月24日(四)08:00-1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