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藝文增能教師研習營(暑假班)台北場
一、研習目的
在當代台灣,文化主體性不僅是學術討論的核心課題,也是各領域創作與教育的重要指標。隨著全球化與在地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台灣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織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聲音,並實現文化自信,成為當前亟需深入思考與實踐的議題。本屆研習營將圍繞「台灣文化主體性」的主題,邀請多位學者以豐富的歷史背景與當代實踐為依據,帶領學員從不同的藝術與文化領域深入探討。課程將從台灣音樂、文學、美術等多個層面,探索台灣文化的形成過程及其當代意涵。通過這一系列課程,學員將能全面理解台灣文化主體性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並學會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將這些元素融入課堂,啟發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識與尊重。這不僅是一次學術研習,更是對台灣文化自信的實踐與弘揚。期盼每一位教師能帶著豐富的知識與啟發回到課堂,成為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傳遞者與實踐者。
二、課程內容設計
本研習班的課程架構主軸係依據2004年開始的教育部「教育本土化」政策及108課綱中小學課程「藝術領域」領綱設計,介紹台灣的音樂、文學與藝術史發展。
1.馬水龍的音樂人生與生命故事(講師:顏綠芬)
本課程將透過認識馬水龍的一生,探索臺灣當代音樂發展與文化認同之間的連結。學員將認識馬水龍如何融合中西元素,從民族歌謠汲取靈感,並深入分析其作品中對土地、歷史與族群的深刻關懷,進而思考音樂在建構臺灣文化主體性中的角色。
2.呂泉生的歌樂人生(講師:陳威仰)
本課程將深入探索臺灣音樂教育奠基者呂泉生的生命歷程,從少年立志學音樂、赴日修習聲樂與鋼琴,到返臺後推動民謠採集、合唱教育與音樂創作。透過他的故事,學生將理解音樂如何在動盪時代中保存文化記憶,並形塑臺灣的聲音風景與教育制度。
3.李喬的文學世界(講師:劉慧真)
李喬橫跨小說、戲劇、詩詞、散文與文化論述,是台灣文壇具影響力的作家。他以多樣風格與反抗精神,描繪歷史傷痕與台灣認同。本課程由劉慧真老師主講,帶領學員深入探索李喬豐富的創作世界,理解其文學成就與文化思維。
4.《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人文素養的追尋(講師:蔡潔妮)
本課程由蔡潔妮老師主講,透過社會科學視角,重新審視台灣美術發展與國族認同之間的關係。課程將探討台灣性、中國性與西方性的交織角力,延伸至文學、電影等藝文領域,帶領學員理解藝術書寫如何回應歷史與現代性。
5. 參訪行程:
(1) 新北市美術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2)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
(3) 楊三郎美術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三、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二)承辦單位:台灣客社
(三)協辦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台灣母語教師協會。
(一)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一般教師。
(二)研習名額:台北場120名,台南場80名,備取各15名,額滿為止。
(三)教師全程參與研習完畢,頒發12小時 研習證明。
五、研習場次
(一)室內課程:2025年7月8日(二)至7月9日(三)08:30-16:30
地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小禮拜堂(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3號)
(二)參訪行程:2025年7月10日(四)08:00-17: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