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
一、課程介紹
本課程之特色在魏芳婉、趙雨龍(2005)所進行的前驅性研究中即清楚指出五大特色:
(1) 編製具系統性與教育性:本課程之編修設計採用符合精障者家屬需求之連貫性方式,由認識嚴重精神疾病開始,乃至於對藥物的認識、溝通技巧的應用、面對危機的處理方式與辨識復發前兆,以及建立正確而合理的康復觀念,到最重要的帶給精障者家屬要善待自己的觀念以及如何維護與倡導自己的權益等等。務使家屬可以逐步地釐清自己對於精神疾病的許多困惑,進而從中找到處理的策略,重整自己的生活。
(2) 提供家屬彼此關係修補的技巧與機會:精障者罹患精神疾病後,因著病痛與症狀的問題經常在溝通上與家屬產生歧異,家屬也因為缺乏疾病常識而容易誤會精障者,導致彼此嫌隙日深。本課程除了提供嚴重精神病的基本常識外,還運用大量的課程設計、團體互動、體驗式活動讓家屬可以了解及同理精障者的感受,並提供溝通技巧的學習與運用,務使家屬能夠與精障者開始有良好的溝通,化解誤會,開啟關係修補與和解的契機。
(3) 強調反歧視:不論中西方,對於精障者普遍存在著污名與歧視,導致家屬不願告知外人,同時也錯失了向外求援的機會。本課程藉由每次課程的進行,逐步地帶給成員精神疾病不是罪惡與羞恥的觀念,鼓勵大家在完成課程之後,參與其他相關權益活動,並提供如何爭取權益的基本概念與練習,期使家屬在完成本課程之後重新認知權益需要靠自己去爭取,也必須要勇敢地去爭取。
(4) 倡導充權:一般相關課程大多仰賴專業人士的帶領與訓練,然而本課程強調的是以家屬帶領家屬,由完成課程的家屬挑選適當的成員擔任儲備講師,進而從觀察員撰寫記錄開始,逐步練習成為協同帶領者,乃至帶領者的角色,以家屬的身份來進行課程有更多的同理與經驗可以互相分享,由此也讓家屬了解到自己並非只是精障者的照顧者而已,還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來協助其他需要幫助的精障家庭。
(5) 符合經濟效益:本課程採取家屬帶領家屬的概念,除了家屬間更可以貼近日常問題核心之外,相較於其他課程團體由專業人士來帶領所花費的成本,本課程的確較能符合經濟效益。
二、上課日期:自114年10月18日至12月6日,每周1次,共計8次。
三、上課時間:每周六上午9:30-12:30
四、參加對象:精神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或親友為優先(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重鬱症),全程參與者為佳。
五、上課地點:苗栗縣苗栗市站前1號15F-3(苗栗火車站對面站前廣場15樓)。
六、活動諮詢電話037-269978 朱永志社工員、黃桂麗社工員
七、課程日期與內容:
堂數 | 日期 | 主題 | 內容簡介(課程方案活動設計:本課程採用「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8堂課教材) |
第1堂 | 10/18 | 認識精神病 | 1.精神病是腦部疾病的一種。 2.精神病是可以治療的疾病。 3.「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3種嚴重精神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 |
第2堂 | 10/25 | 誰能明白我 | 1.模擬精障者的處境,讓家屬親身感受腦部失調的苦境﹝感同身受練習﹞ 2.「我-語句」和「反映式回應」技巧學習。 |
第3堂 | 11/1 | 認識精神科藥物 | 1.腦部神經系統的運作和神經傳導素與精神病的關係。 2.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和躁鬱症藥物的藥理、主要種類、療效和副作用的問題。 |
第4堂 | 11/8 | 危機處理 | 1.「危機」是可以預防和化解的。 2.辨識處理危機,減低發生的可能。 |
第5堂 | 11/15 | 善待自己重整生活 | 1.指認情緒和認清壓力來源。 2.學習欣賞和善待自己。 |
第6堂 | 11/22 | 康復的疑惑與希望 | 1.國人對康復和醫藥等的觀念。 2.家屬對康復的期望,康復因人而異。 3.精神醫療服務團隊和社區資源。 |
第7堂 | 11/29 | 權益與倡導 | 1.家屬學員對本身的權利意識。 2.精神衛生相關政策。 3.倡導技巧,理性的溝通協調、爭取權益。 |
第8堂 | 12/6 | 學以致用 | 1.重溫前七課的重點,鞏固所學。 2.分享學習心得和感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