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社區大學「114年春季公民素養系列」五場講座,涵蓋文化、藝術、環境與科技創新,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公民素養的多樣性。
首場以779公里朝聖之路為引,敘述一位長期奉獻教育界的前輩,在退休首日啟程追尋心中遺忘的聖地,啟發人們勇敢面對生命轉折與自我尋根;第二場則深入探討書法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展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及其對陶冶情操、提升創造力的助益;第三場邀請在地漁民剖析魚養殖產業與生態棲地保護,解析從放苗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及品牌經營之道;第四場聚焦家庭與社區影像記錄,闡述從傳統膠卷到數位紀錄技術的演進如何見證並保存家族與社區的歷史記憶;最後一場則展示如何結合科技與自動化創新農業,帶領年輕人用科技種出高品質洋香瓜,翻轉傳統農業形象。五場講座都充滿趣味與啟發,將為您開啟一場多元知識的饗宴,不容錯過!
辦理地點:佳里國中合作學習教室(臺南市佳里區安南路523號)
第一場:5/5(一) 19:00-21:00
主講人:海東國小退休校長柯禧慧
主題:779公里的朝聖之路 ~尋找心中的聖地
內容:從教育界服務37年,她在退休首日即啟程前往西班牙,用29天走完779公里朝聖之路。穿越樹林荒野、小鎮教堂,只為走進自己心中那片被遺忘的聖地,尋回初心,精彩旅程等你來聽。
第二場:5/6(二) 19:00-21:00
主講人:研廬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 曾遜祥
主題:書法藝術在生活上的應用
內容: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能鍛鍊意志、陶冶性情,提升審美與創造力。為讓大眾了解書法在食衣住行、文創、教育等日常應用,北門社大特邀書法家曾遜祥老師,深入介紹書法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聯。
第三場:5/7(三) 19:00-21:00
主講人:七股南灣生態養殖場負責人 王啟森、羽堤生態漁場創辦人楊典澔
主題:食魚養殖產業&生態友善棲地
內容:邀請大北門七股在地漁民,介紹白蝦、虱目魚及文蛤等生態養殖方法,從放苗到收成,再從加工到餐桌的殖產業秘辛,探索其產業鏈與其對地方經濟的影響。另外,分享「羽堤生態漁場」及「七股南灣生態養殖場」的品牌經營理念與棲地保護的重要性。
第四場:5/8(四) 19:00-21:00
主講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 所長 曾吉賢
主題:眾聲喧嘩中望見平民影像的主體與力量
內容:從膠卷到數位,家庭影像記錄承載著家族記憶與文化變遷。如今人人可成紀錄者,影像從家庭延伸至社區,展現多元聲音。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推動家庭與社區影像保存近30年,倡導以紀錄片書寫民眾生活史,實踐社區觀點,賦予影像行動力量。
第五場:5/9(五) 19:00-21:00
主講人:大合溫室創辦人潘信宗
主題:用科技種洋香瓜
內容:農業常被視為辛苦又收入低的行業,年輕人多不願投入。潘信宗自小在鄉村長大,返鄉後結合科技導入自動化農業,堅持用天然方式種植,歷經挫折不放棄,最終成功種出高品質香甜的哈密瓜,翻轉農業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