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素書樓講堂}2025年度文化系列講座─閱讀系列─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文字學講義
活動時間:114/06/28(六)下午2點至4點
聯繫電話:02-28805809
活動票價:免費,但需事先網路線上報名
活動地點: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 勤樸樓五樓508教室(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1號)
活動主講:傅可暢 老師
活動簡介:呂思勉先生於1923年至1925年期間,在江蘇省立第一師範講授文字學課程,共編寫相關講義四種【《章句論》、《中國文字變遷考》、《字例略說》、《說文解字文考》】,現均收錄於《呂思勉全集》第十七冊中。
主辦單位:錢穆故居
呂思勉先生(1884-1957)是近代中國重要的史學家及教育家。他治學嚴謹,多次遍讀廿四史,但並不滿足於乾嘉考據,而是致力於融會貫通。他主張為學應結合現實,反對為學術而學術,不過自己遠離政治,一生淡泊。他曾自述:「予之立身行己,恆以古賢士大夫為模楷」,但他也說自己對馬列主義「深為服膺」。然而眾所周知,呂先生治學勤懇誠實,無疑是一位自成一家之言的學者。是以上述這些看似曲折的思索與態度,實際上既反映出了一個具體的時代脈絡,也彰顯了一種超越的生命典型。
1923年至1925年,呂思勉先生於江蘇省立第一師範任教,講授文字學課程。他為此編寫的相關講義,後來陸續增補修訂,共成《章句論》、《中國文字變遷考》、《字例略說》、《說文解字文考》四部書。今日,文字學經常被人們視為專家之學。但在古代,被稱為「小學」的文字學,可說是為學入門的基礎。《周禮》有所謂「八歲入小學」,陸桴亭更認為五六歲就能開始學習,可見古人對此的重視。
事實上,傳統的文字學,距離當代的我們並不遙遠。呂先生曾直言:「論章句二字之本義,即今之標點符號」;又說「欲求學問,必多讀書;欲讀古書,必先識字」。換言之,我們從小注音、識字、學標點,實與古代「小學」一脈相承。只是中文字之古今相續、綿延不斷,可謂絕無僅有。也因此,這些日常書寫的橫豎撇捺,才會有如蘊含著整部文化史,豐富而又深邃。
1957年9月29日,呂先生將初版《字例略説》的最後一章〈中國文字之優劣〉改寫完稿,標題改爲〈論文字之改革〉,十天以後,呂先生即駕鶴西歸。他的最後之作摒除意識形態,堅持以歷史眼光觀照文字流變,針對當時「簡化漢字」的文字改革而鳴。從這一點來看,呂先生的文字學研究,與當代仍在對話——我們仍面臨一項未竟的歷史課題。
本期素書樓講堂,我們邀請大家於06月28日下午14:00蒞臨現場,和傅可暢老師一起閱讀百年前江蘇第一師範的授課講義,看呂先生如何將聲韻、訓詁、考古材料熔鑄一爐,並與其史學研究中「通貫」與「致用」的精神互為表裏,以文字學追索古代,並且進一步理解現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