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本校教師研習中心
研習內容:
。時間:2025.01.24(五)上午三小時(09:00~12:00)
《冬日記憶餐桌中的風土滋味》
秋收冬藏的時日到來,透過土地上的不同採集,以風土食物及保存發酵食的探索,重新連結生命中的記憶滋味。用當季食材為媒介,在日常生活中重新爬梳這些作物帶給我們感知季節變化、文化脈絡與個人情感及土地環境交織出的共同對話。
作法:我們將和學員分享製作一份由農人友善耕作收成而來的冬日風味發酵蔬菜罐,另外透過當季的風土料理食材,以保存發酵食調味,透過土鍋,烹煮屬於這季節的溫暖滋味。
講師:許怡慈
2024左鎮堊地月食祭 時光滋味餐桌調查與食物設計
2024淺山市秋季場噍吧哖飯包食物設計/春季場淺山聚落飲食踏查料理發表
臺南荒野保護協會成員,新化社大講師,
台南新化百合華德福實驗教育食育老師
有限責任台灣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議題小組食光機食農環境教育推廣講師,
有限責任台灣斜槓超人食農勞動合作社理事,目前育有活潑敏感好動的8歲女兒,
喜歡和女兒一起手做發酵漬物,想透過料理將生命記憶中的味道傳承,熱愛自然與土地,深深信仰透過風土料理及記憶中溫暖的味道,可以將這諸多帶出的酸鹹甜滋味,創造出美好並溫暖的片刻!
。時間:2025.01.24(五)下午三小時(13:30~16:30)
。課程:「鄒族的竹故事」:
茶山部落鄒族獵人提到他們家族在遷徙時,竹子是家族必然會攜帶的作物之一,因為竹子可以作為日常用品材料(竹篾編、竹管蓋建築),亦可供為食用,此次的活動特別邀請鄒族茶山部落具有多重身份的獵人/文化/母語老師的Basuya以及陳冠彰博士介紹鄒族跟竹的文化以及MATTAUW大地藝術季中沿著曾文溪中游而上對竹以及相關的族群所衍生出來到文化討論。
活動將分成三個部分,首先Basuya會準備四段桂竹、箭竹、轎篙竹、麻竹的實體到現場,跟大家講解鄒竹的文化與故事,第二部分將透過陳冠彰準備的簡報說明竹文化,第三部分則是Basuya帶領大家進行鄒族童玩竹風苖的製作,最後將會示範在山林時如何透過竹材進行摩擦生火,並讓學員分組練習。
▇ 講師
|
| |
Basu'e Yakumangana | (巴蘇雅•亞古曼) | |
鄒族獵人、族語導師、藝術家。作品多以鄒族文化圖騰、生活、自然符號,表現部落的農、獵、文化特質。從小在鄒語環境中長大,肩負傳承母語的使命,長年與茶山國小合作開設族語與文化課程,帶領小孩在日常的文化活動中學習族語,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大朋友。曾參與「2002雕鑿山海情―原住民巨型木石雕展」、「2018嘉義燈會」、獲「2004全國原住民藝品創作」優勝獎、「2006 原鄉圓夢原住民工藝競賽」木雕類第三名、入圍「2012原住民 pulima 藝術獎」,並赴加拿大、美國進行藝術文化交流。
陳冠彰 |
策展人、研究員。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近年關注議題有:被排除原住民身份的平埔族群,以及曾文溪上游鄒族獵人面對傳統與變動的權衡與協商。曾參與《交陪誌》、《藝術觀點ACT》、嘉義美術館半年刊《Re-Turn回歸線》、《獵人帶路》等出版品之書寫及編輯工作。2021年麻豆大地藝術季團隊出版《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獲第45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2022 擔任 Mattauw 大地藝術季「竹計畫」、「土計畫」策展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