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ging    LOADING.....
歡迎來到BeClass線上報名系統 !
免費、快速、簡單,輕鬆製作線上報名系統!
站內搜尋 承辦人員登入  · 註冊
最新活動 · 熱門活動 · 地圖搜尋 · 報名表範例 · 系統問題 · 功能說明
線上詢問留言
留言提問

2024年 第3屆 地方概念‧多重情境 --「文化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報名表

活動日期:2024-06-15

2024年 第3屆

活動說明

一、 緣起 

  傳統人們談論「地方」一詞,常會拿來與「全球」、「國家」等概念相對,作為另一端和鄉土的、懷舊的、緩慢地、且過時的意象連結在一起。在此概念下的「地方」,往往被看成是抵抗資本主義的一種狀態、一種情境詞彙而被理解。但是,回到地方再看「地方」一詞,在此的「地方」,實則由成千上萬的不同樣貌、不同社群位居其間、活生生的場域所支撐。符合真正情境的地方研究,除了提出一套上位理論標籤貼在不同地域,更應回到個別場域、特定群體、不同在地知識回應──有一千處地方就有一千種生活形態與地方知識。

  進一步來說,人之所以為人,便是他們「位居地方」(in place)。西方現象學家海德格把「寓居」(dwelling)視為真實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的條件,因此對地方來說,便有「安適其所」(in-place)與「不得其所」(out-of-place)兩種狀態。個體若沒有先置身某處地方,並無從建構任何事物--地方是意義和社會建構的首要因素,地方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我們存在的經驗事實。梅爾帕斯(J. E. Malpas,1958-)更指出,地方並非建立在個人主體性之外,反而是主體據以扎根的地基。換言之,不是先有個人的主體性,透過地方這觀念來理解世界的特徵;反之,主體性是交織在地方結構之中,經由地方結構而成形的。用另一種方式說明,不論是集體和個人層面,地方係不斷地調整並穩定結構,更與個人能動性之間互相形塑(1999:35-36)。地方經由空間中寓居其上的居民重複操作的經驗而逐步形成,這些反覆練習的經驗,也讓地方上的個體能輕易地區別出他者。

  透過上述的說明,「地方」的差異不只是空間地貌上的不同,更是寓居在其間人們如何行動、認同、調整、改造與漸變的一種綿延的狀態。地方研究從特定的地方場域與具體情境,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若套用格爾茲Clifford Geertz,1926-2006)說法,早期地方或社會研究企圖建立一套能窮盡所有社會事物的普遍性理論,他卻認為那種企圖顯得頗為空洞。回到地方來研究地方,不只是看哪個地方,還包括應回到「從哪個位置看」以及「用甚麼東西看」的兩種因素。嘗試透過將社會現象安置在當地人的認知架構中尋求解釋,也就是地方研究,應當回到地方知識和地方觀點出發。

  有鑑於此,透過不同個案理解不同地點中「地方」如何面對各自生活、發展或衝突。以不同個案、不同主題的交疊,或許更能讓我們對以臺灣為核心的地方研究,提出一種認識論上的反思。本屆研討會將透過不同議題:分別是文化遺產、地方創生與政府政策,進入地方後如何形塑地方認同或變化。


設定四個議題如下:

1.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檳城

2.澎湖地方創生的文化實踐

3.雲林地方創生實務經驗

4.新能源政策下的部落發展


  四個議題彼此呼應,交疊出地方研究的層次深度,以延續第一屆「以地方之名」、第二屆「全球化與地方感」所揭示的地方研究的方向、全球化中建構地方感的提問。

 二、 目的 

(一)提出在地地方感及其依附感,討論「地方」議題如何在文化領域、社會、文學領域等方面促使地方更具特色和能見度,提供地方自豪感與歸屬感。 

(二)藉此研討會的召開,強調理論與實務對話、國際與在地的激盪,透過對於地方感、全球地方化、地方全球化、身體感等議題:增進相關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三)藉由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論點,用以反思的地方研究中的文化資產、地方歷史與地方創生等相關議題,提出其即將面臨的新挑戰與新變化,並強調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國際與在地的激盪。

三、主辦單位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四、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財團法人臺中市萬和宮、臺中東女慈聖宮

五、議程

113 6 15日(週六)地點:逢甲大學第六國際會議廳(人言大樓地下一樓)

 

        

08:30-09:00

 

09:00-

09:20

開幕式

致歡迎詞:何寄澎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貴賓致詞: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鴻銘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09:20-

10:20

大會
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建緯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主講人:王志宇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題:臺灣地方學研究的發展與省思

10:20-10:30

合影後休息

10:30-11:40

第一場

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檳城

主持人

發表人

題目

對談人

王婉容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之專任教授

林玉裳

檳城古蹟信託會主席

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檳城喬治市多元宗教的文化融合

徐雨村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學系助理教授

杜忠全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金寶校區系主任

喬治市的中文路名與籍貫視角:一座世遺城市的多元空間詮釋

徐雨村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學系助理教授

劉仲倫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

社區劇場的場所精神(A Study of Genius Loci of Community Theater)

許瑞芳

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之專任副教授

11:40-12:40

 

12:40-14:00

第二場

澎湖地方創生的文化實踐

主持人

發表人

題目

對談人

簡旭伸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特聘教授

高世澤

沿菊書店創辦人

地方創生的內塑力與外助力之競合關係

 

徐偉傑

逢甲大學社會創新暨永續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副教授

澎湖學旅創新模式探析:社會資源可移轉性的觀點

郭耀昌

文化大學社會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副教授

王明輝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理事長你累了嗎?:一位基層社區組織領袖的甘苦談

王崇名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14:00-14:10

休息

14:10-15:30

第三場

雲林地方創生實務經驗

主持人

發表人

題目

對談人

李明岳

雲林縣企劃處處長

呂耀中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助理教授

雲林縣創生環境營造機制-以口湖「跟著小雨燕趣旅行」、臺西「海口放送」為例

  侯錦雄

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名譽教授

王志華

亞洲大學助理教授

雲林縣地方創生地操作與實踐過程的探討

  侯錦雄

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名譽教授

15:30-15:40

休息

15:40-18:00

第四場

新能源政策下的部落發展

主持人

發表人

題目

對談人

陳文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陳珍宇

臺東縣建和國民小學教師兼教務組長

誰是部落成員Katratripulr部落為例

陳文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陳玉苹

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社會轉型、文化復振與未來觀:卡大地布部落的經驗

陳文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副研究員

呂宏文

自然主義農園/花蒔間有限公司董事

傳統領域使用辦法的發想與試辦

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建構多重且有實踐力的主體:從知本光電案看卡大地布的法律動員如何促進原住民族自治?

呂宏文

自然主義農園/花蒔間有限公司董事

18:00

會議結束 閉幕式

*主持人5分鐘,發表人18分鐘,對談人7分鐘,來賓提問5分鐘。






本次研討會正取80位,備取20位。正式錄取名單將於113年5月30日12:00後,公告於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學位學程網頁。







活動地點資訊

地點:407台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逢甲大學第六國際會議廳(人言大樓B1))

檔案下載

報名前預先登入、快速管理報名狀態:
more events詢問承辦人員
84
近期熱門活動...
© 2023 - 關於BeClass |  隱私權保護暨服務及聲明條款 |  聯絡我們  |  手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