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把自己照顧好的四個練習
主講導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多年臨床實務經驗,從諮商室慢慢拓展至社區民眾、校園、企業,
經營了「心理師想跟你說」、寫了七本書、完成了近千場演講。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期待透過更輕鬆、以更接地氣的形式,把心理學的種子散播到更多人的心中。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暨副所長
曾任國立政治大學、佛光大學之兼任講師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勞工健康服務相關人員結訓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優秀青年臨床心理師
課程大綱:
10/19(四)|【談壓力】好壓力vs.壞壓力:陪自己找到剛剛好的壓力 在第一堂課,我們先從大家熟悉卻未必真正理解的「壓力」概念出發。除了陪自己檢視壓力症狀之外,透過壓力源盤點、壓力思維的釐清,以及壓力因應策略的腦力激盪,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對壓力的認識,並找到重新「善用」壓力的切入點,打造有效處理壓力的心法與技巧。
10/26(四)|【談轉念】面對不快樂的勇氣之一 —— 用轉念調適壞情緒 第二堂課將帶大家「整理」自己每天成千上萬出現在腦中的「思緒」。有時,思緒是幫助我們做好決定的幫手;但更多時候,太多思緒、想太多、胡思亂想,也可能變成我們不快樂的根源。這堂課將以「轉念」為基底,帶大家先看見「念」,並學習「轉」的技巧;一起來練習用轉念,看見更多事情的可能性。
11/02(四)|【談正念】面對不快樂的勇氣之二 —— 用正念接納壞情緒 第三堂課我們將用另一種角度,去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這個工具的效果,就像是幫自己的大腦「洗澡」一樣。可以讓各式各樣的煩惱、憂愁、快樂、雀躍,在內心世界中找到一個可以沉澱的機會。有些人稱這個工具為靜心,有人叫它冥想或者正念,不管哪個名字都好,親自體驗其實是最重要的。
11/09(四)|【談快樂】行動吧!不再苦苦等待快樂,主動創造自己的快樂 努力讓自己「不要不快樂」之後,我們卻不一定是「快樂」的。最後一堂課,我們將把聚光燈從負面情緒移轉到正向情緒。透過大腦架構,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至少有兩種快樂的可能。有一種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而另一種快樂在感受到它之前,卻得吃一點點苦。好消息是,這兩種快樂我們都可以擁有,並且主動創造。該怎麼做?第四堂課我們將一起討論。
益賢老師對於課程的期許:這四個晚上,我們會聚在一起,說說自己的故事、聽聽心理學家發現的小知識,然後一起練習在分享之中,互相看見彼此,互相找到力量。邀請願意往內走、往內看,更願意「一起」看見與互相支持的讀者,我們一起來陪彼此走一段路。
課程細節:
1.收費方式:單人/四堂共1500元(含教材)
2.上課時間:10/19、10/26、11/2、11/9
3.入場時間:18:30,課程時間:19:00-21:00
4.可提前向餐廳預訂餐食,於課程前吃完即可
注意事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