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科普傳播中心
樂齡X祖孫X親子
本土語言科學工作坊:客家植物染X科學DIY
透過科學DIY學習染色的科學,並從中認識與學習客家文化
喜愛的T恤沾到了不明物質洗不掉怎麼辦?那就拿去染更多顏色吧,還可以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喔。
古人染布有三個目的:防腐耐用、美觀亮麗、身份辨識,甚至家家都會染布。現代工業的染織能力強大,便宜又耐用,卻少了玩設計與動手做的樂趣。現在就讓我們來紮布、煮染、定色與變色;學會了相關的科學原理,就能發揮更大的創意囉!
一.紮布
染布時產生圖案的方法有紮染、蠟染、繪染與刷染等,其中操作最簡單且令人驚艷的就是紮染了。把白胚布或白毛巾用橡皮圈捆紮起來,染布後就會變成幾何圖案;如果在布中包一顆玻璃珠再紮,就能形成圓環的圖案。如果把布規則地摺好,再用竹筷子緊緊紮住,染過後就能形成多邊形,非常美麗。
二.煮染
常用於煮染的原料有紅茶(褐)、梔子(黃)與紫草根(紫)。注重環保的人士推薦洋葱皮(褐)、福木皮(黃)和杮子皮(棕)。原住民喜歡用薯榔(紅),因為防腐效果好;例如阿美族用染過的苧麻編成的漁網,長期泡在海水中都不會腐爛。
各種植物的花、葉、果、莖與根都有色素。色素的成份以單寧酸與花青素為主,例如薑黃的染料取自地下莖,辣椒的染料從果實而來。紅麴是一種黴菌,通常用米來培養。薯榔的塊莖多汁且有膠質,是染布與製革的好原料。紅茶的原料是綠葉,但是在製茶時的發酵過程中,產生了茶紅素、茶黃素與茶褐素而能用來染色。
植物色素遇到酸、鹼與鹽會變色,因此可以在染鍋中添加少量的化學物質以調整喜好的顏色。
講師:謝迺岳 老師 新竹科學城社區大學
時間:112年1月7日(六)09:30-12:30 (09:10起開放報到)
地點:科教館8F東側 科學教室三
名額:免費,20份(組)材料,報完為止,不開放現場報名。
對象:建議12歲以上個人參加,推薦祖孫、親子組(2人為1組)參與,共享1份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