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汐止區學習型城市「打造長照樂齡新生活」課程計畫
壹、依據(或計畫緣起)
高齡化巨浪衝擊席捲全世界,從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無不持續進行相關研究。積極呼籲及發佈各種關於高齡化相關報告,企圖提醒世界各國高齡化將造成全球性嚴肅的人口結構議題。影響層面擴及國家整體經濟、消費方式、工作、生活型態及家庭等,必須找出因應之道,以提升國民福祉。值得注意的是,高齡階段除了需要面對機能老化導致失能,從食、衣、住、行等無法自我照顧之狀況,甚至需要負擔許多資源支出,如醫療、社會、家庭環境設備、照顧人力、財力等。更為嚴峻的是,退休及整體勞動人口的下降,將會造成國家經濟大幅的衰退。
臺灣人口高齡化趨勢已對整體國家社會造成重大影響,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而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2021年1月底,臺灣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有380.4萬人,占總人口率自2018年3月底超過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門檻值14.0%後,持續攀升到16.2%,較2020年底多了1.7 萬人,約增加了0.4%,與2015年底的293.9 萬人相比,一共多出86.5萬人,增加了29.4%之多。預估於2025年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有470萬人,此比率超過20%,臺灣將成為「超高齡社會」俱樂部之一員。換而言之,每五位人口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口,到了2065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41.6%,約為658萬人,如圖1所示。因此,高齡化儼然成為臺灣重要的國家議題。此時,如何建立完善的高齡健康照顧制度,使得主要照顧者,能在良好的環境下,提供妥善的照顧給予家中的長輩,實為發人深省的議題。
高齡照顧工作中,有許多責任需要被承擔起,無意間照顧者往往成為「隱形的受害者」。高齡照顧需要長時間投入大量照顧資源,許多照顧者的生活有所改變。Zandi(1990)曾指出在照顧高齡長者的過程中,時常需要面臨四項壓力:(1)高齡長者的溝通能力與認知逐漸退化且無法復原(2)高齡長者的生活功能逐漸退化(3)高齡長者如患有重大疾病,在4至20年的病程中,照顧者會承受更多壓力(4)隨著高齡長者逐漸退化的認知能力,可能導致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減少,造成社交隔離的可能性。由於高齡長者身活機能逐漸退化以及慢性疾病的困擾,日常生活無法自理,導致高齡長者與家屬之間的生活模式產生了莫大的改變。此時,尤其需要良好的社會資源挹注,以社會支持的力量緩解高齡長者以及主要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
然而,臺灣約有九成的高齡者由家人提供照顧,這些家屬承擔的責任與巨大的壓力往往使之成為隱藏的病人(黃惠玲、劉錦螢、徐亞瑛,2006)。由行政院主計處2011年的統計可知,有1/4照顧高齡失能的民眾對於照顧工作產生負荷感。另有相當多研究指出照顧高齡者的家屬感受到繁重負荷。探究其原因,可知許多高齡者對於照顧充滿依賴性,照顧者需要將大部分身體、時間、精力、金錢的支出投入。不管是生理、心理、社會及經濟負荷對於照顧者都有可能產生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等心理疾病,與未有照顧經驗者相比,擔任照顧角色者會有較多情緒與心理問題(Adams, 2008)。社會支持是因應照顧高齡者壓力的一個有效策略,面對高齡者症狀的負向壓力比起高齡者病症,更有機會影響照顧者在情緒及生理上的憂鬱感受(中央通訊社,2022)。
在華人地區,受到傳統孝道觀念的影響,照顧者不習慣將照顧責任交給其他人,因為認為交由其他人或機構較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因此常常使照顧者在面臨強大壓力情況下,仍然堅持不願意將照顧工作分攤給他人,華人文化的照顧者會受到這些觀念的束縛影響,而減少接受社會支持等資源。
綜上,本研究將深入了解主要照顧者心理層面,透過課程對於社會的高齡化與健康情形、長照的服務內容與對象、針對長照的服務內容與對象進一步分析討論、安全的照護空間與設備介紹、安全的照護空間與設備的應用與延伸學習、老化預防與健康促進、老化預防與健康促進延續探討以及打造樂齡家園以及高齡照護的前瞻性的介紹。讓社區人士將長照的觀念,深植入腦海中,並進一步實踐,打造未來高齡社會韌性的家園。
貳、目的(或目標)
一、加強宣導民眾關於長照的概念以及重要性。
二、探索高齡主要照顧者的心路歷程。
二、透過社會支持理論,依照情緒性、訊息性及工具性,剖析照顧者內心世界及需求,進而了解照顧與陪伴過程、分析過程中改變與調適的情況、探討照顧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以及對主要照顧者人生觀的影響,並提供與照顧者有關之人、事務的看法與建議,以改善提升兩者之間的照顧策略。
參、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
二、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
三、承辦單位:新北市汐止社區大學
四、協辦單位:新北市汐止區保長國民小學
肆、預期效益
一、 使高齡者需要多參與社交活動,培養個人興趣和不斷學習新知,一方面可以預防老化,減輕子女的負擔,另一方面,讓自己的生活多采多姿,邁向成功老化。
二、 使社政相關單位應提供照顧者心理諮商、緩解壓力、調適身心等課程並提供活動場地、設備和資訊管道。因為照顧者的壓力除了有勞務的負荷外,還要處理自己身體及心理上的感受。而這些甘苦滋味往往也無法任意向外吐露,若是相關單位能夠成立輔導團隊,提供諮詢、紓壓、調適身心等課程,讓有照顧經驗且已經結束照顧工作的照顧者,或者是專業人士的協助,引領剛開始或經驗不足之照顧工作成員,相信對照顧者在照顧工作上會有極大的幫助也體現出社會支持力量的重要性。現有的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1996 年成立,至今全省有六個縣市有服務。但仍不夠普及,且知道的人並不多。建議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能開發更多的據點和擴大宣傳,使家庭照顧者知道且可以方便的使用他們的服務。
伍、課程相關連結
直播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A4ljkW4T0&list=PL9YdFQinyP6hTwhg61JUKdDA0eqFLa2x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