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馬講堂-竹塹與彰化古蹟遊】
班馬傳媒有幸邀請得古蹟文化名師姚其中老師,為我們遊訪新埔褒忠祠、北埔慈天宮、彰化孔廟、懷忠祠、
摘星山莊、筱雲山莊等著名古蹟,一次飽覽傳統建築之美與掌握地方發展脈絡,初秋出遊最好時機,限席15位!
日期:
時間:集合、出發
集合地點:台北火車站(南一門)
費用:班馬學員1999,非學員2199元整
名額:25人,備取20人
註:此為文化部獎助列課程計畫,班馬保有篩選權利
註:若有細則補充,我們將在行前通知中送出。請務必留意您所留下的聯繫電郵信箱。
行程簡介:
第一天
1.新埔褒忠祠
台灣最大的客家信仰中心,三川殿面寬五開間,中間三開間退縮成步口廊,牌樓面木石雕刻極為精緻,正殿中央奉祀「敕封粵東褒忠義民」神位,左右配祀三山國王、觀音娘、五穀爺等,廟內匾額之多是一大特色,特別是清代敕賜的「褒忠」、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所贈「盡忠報國」等匾,成為本廟重要文物。另外義民塚的形制、石雕等亦十分精彩,值得一看。
2.北埔慈天宮
創建迄今已有181年之歷史,為新竹限定古蹟,平日香火鼎盛,香客遊客眾多,為北埔地區最重要的大廟,也是新竹東南山區拓墾史的見證,亦是閩粵合作消弭族群對峙的信仰中心。
三川殿立面以砂岩雕刻為主要特色,步口檐廊的石雕蟠龍柱及中門石獅座極為古樸,尤其左右蟠龍均採升龍造型,為台灣廟宇少有的做法。廟內木作精彩,特別是吊筒上具有翅膀的飛天仙人素材,頗值玩味。另外,廟內的二組二十四孝石柱,雕工流暢而有韻味,亦為全台廟宇所僅見。
3.北埔開基義友塚
北埔能感受到客家族群血淚禦敵的過去。當初閩客先民在此拓墾,展開與先住民長達數十年的爭鬥,在北埔的邦正公園中,還有座開基義友塚,悼念過去犧牲的先民。
4.石岡義塚-林爽文事件後歸葬為義冡
乾隆五十一(西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在中部起事,除了舊居的巴宰海族人起來相抗之外,客家人更阻鄉勇與之對抗,卻不幸死傷慘烈,據〈翁仔社新建義士祠記〉載:「不幾日連陷縣垣,全台震盪,而社番眾與粵義首群起奮勇赴敵,隨軍赴箚大甲溪之南北面,聲勢頗壯,是役死事者亦烈,事聞上憲嘉之,就地厚卹賜葬…」。
5.豐原翁社萬選居
「萬選居」主體建築形式融合閩、客風格,為三落二護龍(圍屋),並包含外埕、禾埕、門樓、半月池等空間,工法融合漳、泉、潮州等地工藝表現,主體建築保存完整,是豐原區翁社里內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客家宅院,對中部開發史及建築史皆極具意義,2004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夜宿彰化全台大飯店
第二天
1.彰化孔子廟
雍正四年(1726年)由彰化縣知縣張縞倡建,建築為漳州混合泉州風格,1983年被列為一級古蹟(國定古蹟)。
大成殿面寬五間,四面有走馬牆。舞台有九階,比起臺南孔廟三階較高。林衡道說清廷在建立彰化孔廟時,有意凌越明鄭建立的臺南孔廟,遂表現於規模,屋頂為三重檐,屋脊兩端各有龍像遙望屋脊中央的小佛塔。殿前正中央的神桌,左前腳刻有「乾隆三十年十月置」,右前腳刻有「彰化諸紳士仝立」,以榫卯工藝拼接製成,並施以紅漆、案腳頂部有雲頭裝飾,案角飾以陰刻之回紋。
2.彰化懷忠祠
懷忠祠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格局,正殿神龕前有二塊匾額,分別為「榮邁登瀛」、「舍生取義」,為清代的古匾。正殿供奉義民爺神位,上書「欽賜懷忠十八義民之神位」。殿宇由木材、磚石建成,古貌昂然,為彰化發展史上一重要古蹟。
3.彰化節孝祠
彰化節孝祠為台灣現存3座節孝祠中,唯一以獨立形態保存者,祠之結構為四合院式,包括兩廊兩殿。正殿采用罕見的「移柱法」,將神龕之牌位完整呈現,在台灣建築史上深具研究價值;祠內之彩繪出自鹿港彩繪大師郭新林(1902-1973)之手。祠前立有乾隆3年(1738年)紀念汪門雙節之沙岩石碑1座,為閩南四合院建築風格,二進二護龍的建築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
民國84年(公元1995年)進行的彩繪工作由和美陳穎派(彰化和美人,出生於雲林土庫,1933-,文化資產「彩繪技術」保存者)負責,重修工作保留了三川殿郭新林所繪之棟架作品,只翻新門楣及部分梁、枋;門神彩繪於民國91年(公元2002年)由陳穎派重繪,這部份作品目前保留狀況良好。
節孝祠內有清代鹿港進士蔡德芳與其他書法家、地方仕紳等人所立之楹聯五件。三川殿石柱上書有「潛德幽光歷二百年來而畢發,采風問俗聯十三堡半以俱雷」對聯,是清光緒14年(公元1888年)由進士蔡德芳所敬題的墨跡。另外,郭新林在正殿上方亦有兩幅隸書對聯「雨暴風侵萬年不朽望夫石,神欽鬼伏千載長存節孝名」。
4.潭子摘星山莊
在現存的臺灣傳統民居建築中,摘星山莊可說是一座保存完整,形制宏偉、且頗具研究價值的古厝,尤其在磚雕、石雕、交趾陶、泥塑、大木結構、裝飾彩繪及防禦體系上,都有相當精緻的表現,被譽為當今臺灣傳統民居的典範。
5.神岡筱雲山莊
「筱雲山莊」歷史悠久,清朝建築主體、筱雲軒及門樓民國88年5月17日指定為縣定古蹟;周邊亦有日治時期建築,也保留初建時期風貌,97年6月再公告指定南庭洋風日治建築「筱雲別館」增列併入古蹟本體;99年增列「筱雲山莊北庭建築」為古蹟本體。
位於神岡三角村筱雲山莊,建於同治五年(1866),在其前院東南方建有二樓式大門樓,並在建築構造上,處處表現出書畫方面多姿多彩的作法,不但風格獨具,亦將集建築與藝術之大成。
不僅是古色古香,將古建築藝術,發揮淋漓盡致,也是台灣現有傳統建築之最佳的代表作。木構方面,篤慶堂及正堂採穿斗式架構,屋面則以傳統閩南仰合瓦鋪設,以剪黏及泥塑裝飾屋脊,內部裝飾則以現今仍保存有完整的交趾陶,足以見得當時匠師技藝超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