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ging    LOADING.....
歡迎來到BeClass線上報名系統 !
免費、快速、簡單,輕鬆製作線上報名系統!
站內搜尋 承辦人員登入  · 註冊
最新活動 · 熱門活動 · 地圖搜尋 · 報名表範例 · 系統問題 · 功能說明

O ngangan no niyah自己的名字: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

活動說明

萬物皆有其名。有了名字,人們才開始認識。人的名字,作為群體中可供辨識個人的指稱,無論是出生時由父母長輩所取,或是長大後的自主更名,都隱含了一份對人生未來的寄望與期許;另一方面,名字也具體而微地展示了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深層內涵,因此,命名不僅是權利的展現,更是一種認同的指涉。

回顧臺灣原住民族數百年來的命運,在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之下,不僅集體承受了歧視與污名,個人的命名權利也長久遭受剝奪。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方式,各族均有不同的文化規範:「名字」的選取,自有不同族群的「襲名」傳統或「創名」原則,而代表宗族的「氏族名」或「家屋名」概念,也有其延續性或變動性的制度差異。然而臺灣從鄭氏與清領時期開始,漢人統治者將「普賜漢姓」視為文化與治權的延伸;日本殖民後,也藉皇民化運動迫使族人改取日名;戰後,原住民族更在同化政策的大旗下,被全面性地強制使用漢名。直到 1980 年代隨著原運爭取,族群權利逐漸受到重視,相關政策與法令的修正,才讓原住民族得以依傳統文化選擇使用自己的名字。

1994 年 8 月 1 日,憲法中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成為今天「原住民族日」的由來。完成族群正名,原住民族不僅洗刷了身上的污名,族人也逐步在曲折的道路上,重新追尋找回自己的名字。本次展覽透過「迷宮」概念做為隱喻與探索路徑,展區劃分為 4 個子題,包含「歷史的錯置」、「正義的指向」、「曲徑再探索」、「出口的姿態」,期盼透過歷時性探討與命名文化的展示介紹,使社會大眾認識原住民族追求「自己的名字」的意義與內涵,同時喚起更多族人對使用傳統名字議題的認識與反思。

more events
近期熱門活動...
© 2023 - 關於BeClass |  隱私權保護暨服務及聲明條款 |  聯絡我們  |  手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