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ging    LOADING.....
歡迎來到BeClass線上報名系統 !
免費、快速、簡單,輕鬆製作線上報名系統!
站內搜尋 承辦人員登入  · 註冊
最新活動 · 熱門活動 · 地圖搜尋 · 報名表範例 · 系統問題 · 功能說明

台灣噶舉佛學院(民生中心)「止觀」禪修第一階

活動日期:2018-06-17

台灣噶舉佛學院(民生

活動說明

台灣噶舉佛學院(民生中心) 

Taiwan Kagyu Buddhist Institute


課程名稱:「止觀」禪修 第一階

傳承上師:尊貴凱筑堪布教授
課程日期:2018/69
課程時間:晚上7:00-9:00

 

「止觀」禪修第一階  免學費


「止」是心念止於一境,內心的穩定及安靜。
「觀」是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在同一個焦點上不斷地反覆地止與觀,便能定心安心。
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觀」。

「止觀」禪修的「觀」)法,來深固對內心本質的直觀;或以大乘的教法來開展慈悲及空性,更可以利用密續法門的生起與圓滿次第來達成。我們是以「心」來進行禪修,所以必須先談論「心」的本性。

在瞭解心的本性之後,每一種不同的禪修法門都將產生利益。


禪修課程內容

前行

皈依發心.四無量心.達波噶舉傳承祈請文.達波仁波切七句祈請文


正行

講解禪修. 禪淨.數息21止觀。

() 覺知心性的本質。

() 心識與五根之間的作用。

() 以「我」作為禪修的工具,數息21

() 禪修進步的徵兆。

() 最大的問題是「我執」。


結行

三十五佛懺悔文迴向



() 覺知心性的本質。

() 心識與五根之間的作用。

() 以「我」作為禪修的工具,數息21

() 禪修進步的徵兆。

() 最大的問題是「我執」。

 

   空性與光明的同時體證,具有一種以積極活力開展出來的能力,及解脫桎梏的自由,是一種敏銳的覺知。在此認知層面下,心不僅具有覺知力與覺受力真實地覺知與覺受在我們所具足的珍貴人身條件下,心的覺知層面掌握了五種身體感官,以及產生思考和想法的內在意識(如第六種感官一般)。

   假設以我們的聽覺感官來說明,我們可以觀察到心的空明本質,是藉由聲音來顯現的,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耳識」。耳朵是一個作用十分簡單、特別的器官,它猶如一個運輸工具,藉由它,心識得以展現出來。當我們聽到一個聲音時,代表著一些不同物體的存在。那麼,心識的展現就如耳識與耳根間的作用,就像主體意識與被察覺到的客體物質物理世界中的聲音。

這是真實地發生了,是一種空性與明覺的展現,及心性自身超脫一切障翳的自由。

 

若我們修習奢摩他禪定時,利用現象環境中的某些參考點,那麼,便同時將「所觀之物」、「感官」(或「運載意識的工具」)、「意識」這三者加進來。這三項要素相互連結,並組構成「知覺」的狀況。如果我們這樣的一個知覺作用形態發聲的物體、聲覺感官或 通道、意識力或認識力這三要素所架構的特殊知覺形態,可以生起許多不同次第的覺受成就(指對心性的了悟程度)。運用這樣的方法,可以令心安住穩靜,這便是奢摩他的禪修。

 

如此亦會對心性生起某種程度的直觀,以及得獲一種不圓滿的自性證悟成就。雖然這尚未到達我們所謂的完全開悟,但已進入了毗婆奢那的禪修。當完全開悟之時,內心的覺受已不僅僅是自心明覺的展現,而是我們所說的「大手印」。完全證悟時的知覺狀態,就修行者的角度來看,可以是「奢摩他」或「止」的體證,可以是「毗婆奢那」或「直觀」的體證,也可以是對心性及萬物本性直接且究竟的體證。

 

【聯絡方式】
台灣噶舉佛學院【民生中心】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一段3910
電話:(02) 2521-0959 (02) 2581-4395
傳真:(02) 2543-1818
網址:http://www.kagyu.org.tw/
e-mail
mou.a58@msa.hinet.net

台灣護持資訊
銀行:兆豐國際商銀
分行:國外部
戶名: 台灣噶舉佛學會 
匯款帳號:007-09-09585-0 
銀行代號:017

郵政劃撥
劃撥帳號:19816506 
郵政戶名:台灣噶舉佛學會

臉書:臺灣噶舉
臉書粉絲團:臺灣噶舉佛學院
台灣噶舉佛學院官方網站 
http://www.kagyu.org.tw/
台灣噶舉佛學院影音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wy9xp_AixcowlJ_2ItjLA/feed
台灣噶舉佛學院騰訊博客
http://t.qq.com/kagyutw
LINE
行動官網搜尋:@xic0165z


活動官網

活動地點資訊

地點:台北市民生東路一段39號10樓 (民生大樓)

檔案下載

more events
近期熱門活動...
© 2023 - 關於BeClass |  隱私權保護暨服務及聲明條款 |  聯絡我們  |  手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