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ging    LOADING.....
歡迎來到BeClass線上報名系統 !
免費、快速、簡單,輕鬆製作線上報名系統!
站內搜尋 承辦人員登入  · 註冊
最新活動 · 熱門活動 · 地圖搜尋 · 報名表範例 · 系統問題 · 功能說明

【2016劉還月的新年旅行〔穿越恆春半島〕】灘岩、母樹園與流亡之路──恆春半島地區的植物生態、地形地貌與歷史人文之旅

活動日期:2016-01-01

【2016劉還月的新

活動說明

  2015年,劉還月老師因著手恆春三書計畫的關係,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恆春半島進行田野調查,隨著三書計畫告一段落,為了不辜負一直以來支持我們的老朋友,我們將在恆春半島舉辦2016年的新年旅行。
  這次的新年旅行,主要的重點在恆春半島地區的植物、生態、地景與歷史人文。
  第一天早上報到後,我們將採收野生的「恆春山藥」,台灣的山藥種類繁多,然而恆春山藥與一般的山藥有什麼不同之處,採集的訣竅與方法又有什麼樣的學問,我們將親自去體驗與學習。
  下午我們將探查恆春半島的裙礁與灘岩地景。南臺灣的海岸地形,以珊瑚礁岩地景為主。珊瑚礁岩的形成,主要是造礁珊瑚的碳酸鈣骨骼,能夠透過複雜的生理過程,讓碳酸鹽和鈣離子結合,逐漸沉澱堆積形成固態的碳酸鈣骨骼,日積月累之後,堆積在一起的碳酸鈣骨骼,自然地形成了或大或小的礁岩。
  相信許多人都去過墾丁戲水,感受南國熱情陽光的悠遊,但多數人在草草遊覽社頂自然公園、墾丁森林遊樂區時,從沒仔細觀察過,我們正置身於奇異的珊瑚礁岩地景之中,那裡有非常豐富的地理環境資源,及豐富的人文生態保存價值。
  原本為龜仔甪社舊部落的「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日本時代才被官方徵用,做為熱帶樹種的實驗園區,引進共計五百一十三種的熱帶植物,是繼台北植物園之後,以熱帶植物為主題成立的植物園,明治 34 年(1901年),日本當局就以墾丁為基點,向外緣規劃成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分別在滿州的里德、港口、牡丹的高士佛社以及恆春的龜仔甪社,設置四個母樹園,開始試植各種用途的熱帶植物標本園,因而和台北植物園同被列名世界植物園名錄中,戰後林試所持續增植熱帶植物,現今約有一千四百多種,因此仍被列名世界十大熱帶植物園之一。
  第二天的旅程,將由鐘明貴老師與劉還月老師親自帶領我們到「高士佛社母樹園」探索高士佛社的特有植物,這恐怕是您一生中非常難得的機會。
  旅行的最後一天,我們將用今日的視角,跟隨著宮古島人的流亡路線,想像那時代的歷史與滄桑。

2016年1月1日:恆春的山藥,半島的裙礁與灘岩
野生的恆春山藥
  山藥雖為薯蕷類的食物,台灣人大多當做菜蔬食用,最常見的就是山藥排骨湯或山藥肉丸子、山藥蛤蜊湯…等,曬乾之後便成了中藥材准山,中醫認為具有健脾、補虛、益腎、強筋、除寒…等療效,現代醫學也證實,山藥當中富含薯蕷皂(Diosgenin)是一種天然的DHEA,有促進內分泌荷爾蒙的合成作用,此外也含蛋白質、糖體、胺基酸、黏液質及鈣、磷、鐵、碘等…礦物質及維生素C、A…等多種有益身體的物質,自古便是深受信賴的食療聖品。
  台灣的山藥種類繁多,塊莖的形狀就有長條、圓形塊狀、掌型等;顏色內外又不同,常見有紅、黃、紫、白…等。市售的山藥有些是日本進口的,其餘的以人工種植居多,還有野生山藥的地方,大概就只有恆春半島。
  恆春半島上的野生山藥,正式的名字叫恆春薯蕷或戟葉田薯,因葉子像傳統兵器的戟而名,可食用的地下塊莖是不工整的長柱形,黃褐色的皮,雪白的肉,肉質細嫩,很容易斷裂,裂口會流出白色的乳汁,鮮食口感稍硬而脆, 煮熟後鬆軟綿密,生吃熟食都非常可口。
  分佈在半島西半部的野生山藥,主要集中在西屏山(西台地)、三台山、赤牛嶺、大山母山、里龍山南麓一帶,林間稍寬闊的地方都可以找得到。
  每年春天芽株會長出新芽,隨後長出藤蔓,努力地攀附著林木往上伸展,以爭取到更多的陽光,等到落山風來時,莖葉逐漸枯萎,為了延續生命,山藥會努力地把所有的水分和養分,貯藏在地下塊根中,人們都在莖葉枯萎以後,才上山採擷山藥。
  採山藥人的首要本領,就是在一片枯黃的秋色中,找到莖葉早已乾枯的野生山藥,然後要利用半圓型的掏洞鐵器,沿著山藥的四週挖出圓洞,往往耗時1、2個小時,深挖一、二公尺才能取出全根,如此取得不易的野生食物,價格當然不便宜,一般要比種植的山藥貴上好幾倍,但還是供不應求,相當受到饕客們的喜愛。
裙礁與灘岩
  貓鼻頭半島最特殊的地景,莫過於裙礁與灘岩。
  裙礁也稱岸礁,是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依照島嶼與珊瑚礁的相對關係,將形態各異珊瑚礁分為堡礁、環礁與裙礁三大類。裙礁是指沿著大陸或島嶼邊緣,直接生長在海岸岩床,持續的抬升或不斷的向外、向上生長,但也長年遭受海浪的拍打、侵蝕,使得珊瑚礁岩被刻蝕成百褶裙裙擺的摺痕一般,因而稱之為裙礁。
  裙礁的礁體大致可分為礁頂,礁平台和前礁三個部分:礁頂是珊瑚礁連接陸地的最高點;礁平台正是潮間帶上最寬大的珊瑚礁岩,也是侵蝕最嚴重的地方,一道道的海蝕溝與遍佈的壺穴,從高處俯看這些明顯的高低落差,就像是百褶裙一般;前礁是礁平台外緣沉入海底約三十~四十公尺間的礁岩,是穩固礁平台的第一線功臣。
  構成海岸線一部分的裙礁,通常緊貼岩岸發育,並且一直延伸到海面下,成為海岸最佳的守護者,但它必須遠離河口地帶,因為河流會將陸地上的泥沙帶入海中,覆蓋在珊瑚礁上阻礙它的生長。
  貓鼻頭海岸最壯麗的礁岩地景,位於貓鼻頭到下潭子之間的東北境海岸,想要親近這段海岸,可在貓鼻頭公園前右轉往東,沿著墾丁國家公園4-1號支線道路前行,下坡轉彎處的椰林間,右側有一條在地人到海邊採擷或釣魚的小徑,沿路跡明顯的小徑前行穿過林間,便可到達裙礁海岸。
  墾丁國家公園4-1號支線道路快下到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有一塊巨大的崩岩將路左右分離,當地人稱這塊石頭為雷打石,下方的海灘擁有難得一見的灘岩地景。
  所謂「灘岩」,從字面來看就是沙灘上形成的岩石,灘岩的形成,主要是地下水溶解了石灰岩,形成碳酸氫鈣溶液,流出後膠結了生物堆積物及以非生物的碎屑,在炎熱的天候中,重新組成含有大量石灰岩的堅硬岩石,以各種不同的形態出現於沙灘上,成了只會在熱帶石灰岩地層才見得到的灘岩。
  恆春半島的灘岩並不只在雷打石出現,半島東岸啞狗海部落稍北的海墘一號橋下,有更大面積的灘岩地景,雖然受到海浪侵蝕而破損大半,僅在潮間帶之上還殘留部分,依舊比雷打石的灘岩大好幾倍,且因海蝕、風蝕和河蝕…,處處可見到被侵蝕的表面或剖面,有些地方還可見到含有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汨汨流出,從剖面觀察,可以清楚看到上層是凝結的石灰岩,下方還有未凝結的沙子和石頭,灘岩的形成過程,竟是如此清楚可見!

2016年1月2日:高士佛植物園的珍寶
高士佛母樹園
  原本為龜仔甪社舊部落的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日本時代才被官方徵用,做為熱帶樹種的實驗園區,共引進熱帶植物計五百一十三種,太平洋戰後改由台灣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現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經營,稱為「恆春熱帶植物園」,民國57年正式規劃為「墾丁森林遊樂區」,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以後,為了要躋身「國家級」,因而改名為「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佔地達四百三十五公頃,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前身「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是繼台北植物園之後,以熱帶植物為主題成立的植物園,明治 34 年(1901年),日本當局就以墾丁為基點,向外緣規劃成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分別在滿州的里德、港口、牡丹的高士佛社以及恆春的龜仔甪社,設置四個母樹園,開始試植各種用途的熱帶植物標本園,因而和台北植物園同被列名世界植物園名錄中,戰後林試所持續增植熱帶植物,現今約有一千四百多種,因此仍被列名世界十大熱帶植物園之一。
以「高士佛」為名的植物
  植物學家發現未曾被記錄、命名的植物時,便擁有對該植物的命名權,但還是得依照植物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給予適當而正確的名字。
  大多數的植物,都會依國際通行的慣例稱之,一旦發現某些植物的生態、樣貌或生態…,和同科同屬同種的植物不大相同時,且有其獨特性時,則會另外命名,但不能命完全不相干的名字,因此常見的方法就是在植物的種小名上,加上發現者的姓氏為名,像是普萊氏月桃;或以生態上的特色命名,如銹葉野牡丹,也有些特殊的植物,因它只在特定的地方出現,於是就以發現的地方為名,像是烏來月桃、苗栗冬青…等。
  台灣的南部屬熱帶地區,許多植物到了這裡,就長出不同的身姿或特色,因此台灣所產物種的學名中,種小名很常出現恆春(包括屏東、鵝鑾鼻…等)、蘭嶼與台東為名的植物。常見的有台東龍眼、蘭嶼肉豆寇、鵝鑾鼻鐵線蓮、鵝鑾鼻蔓榕…等,若限定在恆春半島,以高士佛為名的植物最多,包括:高士佛赤楠、高士佛澤蘭、高士佛豆蘭、高士佛饅頭果、高士佛紫金牛、高士佛上鬚蘭、高士佛風鈴蘭、高士佛苧麻、高士佛堅木、高士佛莪白蘭、高士佛羊耳蘭、高士佛三叉蕨、高士佛擬肋毛蕨…等。
  地處恆春半島東境,早年交通相當不便,又只是一個排灣族部落的高士佛,為什麼會被這麼多的植物,選來做為種小名呢?
  台灣大多數的植物,都是日本時代按照西方的植物學,予以分類、命名的,日本統治台灣之前爆發的牡丹社事件,讓日本人對於這個「頹抗不從」的高士佛社,有了深刻的印象。日本領台之後,在墾丁設置至今仍列入世界十大熱帶植物園之一的「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同時在豬朥束、巴龜甪、龜仔甪以及高士佛等四地設置母樹園。
  日本人設立母樹園,主要是為了觀察、發覺、研究熱帶的植物與林相,位於半島東境的高士佛山區,氣候條件和環境,跟港口溪流域以及墾丁地區,實有相當大的差異,研究人員果然也在這個地區,發現了許多恆春半島的特有種植物,自然就以「高士佛」來命名。
  這些以地名為種小名的植物,並不僅限在當地出現,只是最早在那個地方被發現而已,每種植物的分佈地都有不同,以高士佛赤楠為例,浸水營、高士佛、南仁山低海拔山區都有分佈,它跟一般赤楠相同的是都有紅色的心材,不同之處則在於小枝及葉柄都呈紅褐色,且枝壯葉大,和其他赤楠有了明顯的差別,才會被命名為高士佛赤楠。

2016年1月3日:宮古島人流亡路線
八瑤灣滄桑
  「八瑤灣事件」又稱為「八瑤灣琉球人事件」、「琉球漂民被殺事件」,發生於清同治10年(1871年)11月,事件主角是「山原號」,因颶風漂流到台灣東南端的八瑤灣,事件發生的過程卻眾說紛云:一說是琉球船要去福州納貢途中不敵強風;另一說是那霸航行至宮古島的船途中失事…,伊能嘉矩著《台灣文化誌》載:「宮古、八重山二島之船各二艘,遵舊例為向琉球國王納進年貢,航於那霸港。…10月28日出帆回港,…11月朔日,到達宮古本島之北方僅二海里之池間島附近時,偶為颶風漂流至西南海上…。」
  宮古島的納貢船被颶風吹到八瑤灣,六十九名船員棄船登岸,有三名乘組員不幸溺斃,其他人員在驚濤駭浪中登了岸,原想沿溪上溯,卻遇到二位漢人,警告他們山上會有獵人頭的「大耳人」,宮古島人只好跟著他們往南行。
顯然漢人並非刻意欺騙宮古島人,一行人往南走到天色將晚,漢人找了一個石洞要他們在那裡過夜,但石洞太小根本擠不下六十六個人,漢人卻堅持一定得在這裡休息,宮古島人害怕漢人會對他們不利,決定脫離他們溯溪西行,晚上就露宿在山丘上。
  第二天一早,他們來到了一個部落,沒想到就遇到了漢人口中的「大耳人」,《台灣文化誌》載:「果有十五、六戶,(茅屋也)有男女居之。(有耳粗而垂至肩者,身高與普通人同。)」
  這些「大耳人」非但沒有砍他們的頭,反而以禮相待提供了飯食,沒想到晚裡卻有人將他們身上的衣物剝走,驚弓之鳥般地熬到天亮,宮古島漂民表明想要求去,「大耳人」正要去打獵,比手劃腳要他們不要離開,如此反而讓宮古島人更加疑懼。
  宮古島漂民決定以兩、三人為一組分批往西逃走,離開部落一段距離後再會合,翻山越嶺之後,好不容易走到一處兩溪合流的地方,遇到在雙溪口擔任通事的鄧天保(或稱劉天保),以為安全得救了,孰不知「大耳人」竟從後面追殺過來,共有五十四位宮古島人死於原住民刀刃下,僅剩十二人生還。
  鄧天保通事趕緊將餘生者送到保力庄,以期得到更好的保護,陳梅卿撰《牡丹鄉志》載:「宮古島人在保力庄人士楊友旺家住了四十餘天,由楊友旺、子楊阿財、侄楊阿和護送,12月20日抵達鳳山縣府,29日抵府城,同治11年(1872)1月10日被送往福州琉球館,18日抵琉球館,同年6月2日由福州出發,7日抵那霸港安抵國門。」
  自宮古島漂流而來的難民,登岸求援的八瑤灣,乃指北為港仔鼻山,西為片埔山,南有九棚山,東臨太平洋,由發源自牡丹灣山的港仔溪,以及發源自港仔山的九棚溪共同沖積而成的小沖積地。這兩條溪雖不大,一年四季水源不絕,才能吸引人們分別在海灣北境建立港仔聚落,南境則建有片埔和九棚聚落。
向西的高士佛社部落
  被風漂流到八瑤灣的宮古島人,上岸之後聽從漢人的建議往南行,主要是為了避開「大耳人」。
  「琅

活動官網

活動地點資訊

地點:屏東縣
more events
4
近期熱門活動...
© 2023 - 關於BeClass |  隱私權保護暨服務及聲明條款 |  聯絡我們  |  手機模式